人口、财政与隔岸观火的年轻人
password
Sub-item
type
status
date
summary
tags
icon
Parent item
slug
category
 
2022年,中国出生人口956万人,死亡人口1041万人,总人口自1961年以来首次下降。这个数据,比几乎所有机构的预测更为悲观:
  •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在2019年预测,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14.4亿的峰值。
  • 联合国2019年人口展望报告中性情景预计,中国人口峰值将在2031年到来。
  • 甚至在2021年,人民银行在其论文中还预测,人口数量预计2030年左右开始下降。
面对人口这头狂奔而至的灰犀牛,很多年轻人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。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会明白,当代年轻人不仅无法置身事外,反而会是人口灰犀牛的最大受害者。
 

一 老龄化与少子化

我国当前面临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挑战。其中前者为因,后者为果,即少子化推高老年人口占比。
 
2022年,我国每位女性在一生中平均会生1.07个孩子,这一指标被称为总和生育率。通常认为,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2.1以上才能维持人口的正常世代更替。这个数字意味着每一对夫妇至少要生育两个孩子来替代自己,从而使得总人口数量不增加也不减少。
 
纵向来看,2016年以来,我国总和生育率断崖式下降,六年间出生人口从1883万降到956万人,总和生育率从1.77降低到1.07。
 
横向来看,我国总和生育率已低于大多数国家,近些年更是低于同处东亚文化圈、长期以低生育率闻名的日本。
           图一
图一
 
少子化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人口老龄化。近30年来,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,呈加速上升趋势。尤其是过去十年,老龄人口上升4.63%,劳动人口则首次下降,降幅高达5.98%。
        图二(资料来源:《中国人口老龄化:现状、成因与应对》)
图二(资料来源:《中国人口老龄化:现状、成因与应对》)
 
除非出台超高强度的生育激励政策,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趋势难以扭转。由梁建章、任泽平等学者一起组建的育娲人口研究智库,在年初发布了《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》。文中预测,若没有实质有效的生育减负政策,中国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至0.8左右,至2050年出生人口将跌至493万,不足印度1/3。
 

二 人口与财政

面对人口灰犀牛,很多饱受高房价与996之苦的年轻人颇为兴奋,看人口数据犹如爽文,仿佛不生育是中国特色的”非暴力不合作“。
notion image
 
但其实,我们没法隔岸观火。
 
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影响方方面面,本文着眼于普通年轻人最应关注、却鲜被讨论的角度:财政。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:
 
第一个问题,为何人口问题最终会作用到财政上?
 
这是因为,生产者(劳动人口)少了,消费者(老年人口)多了,政府能够抽取的生产财富随之缩水。即使出台鼓励生育政策、使得总和生育率回到1.1,至2060年(九零后退休时),老年人口数量也将比今天多出2亿,劳动人口减少3.5亿。
notion image
别忘了,老年人口不缴纳养老保险和个税,也不会买新房来贡献土地出让金;相反,他们是养老金的消耗者和资产的变卖者。此消彼长,财政面临的压力不言自明。
 
第二个问题是,为何普通人要关心财政这种宏观问题?
 
因为历史一再告诉我们,财政压力最终会层层转嫁给普通人。《大明王朝》里赵贞吉的那句“再苦一苦百姓,骂名我来承担”,其实是历代应对财政缺钱的标准操作。
 
不要以为这只是影视作品。明末为应对辽东战争与西北农民起义引发的财政危机,缺钱的崇祯开始征收“三饷”(辽饷、剿饷、练饷),其中在回复兵部尚书杨嗣昌征收剿饷的提议时说到:“流寇延蔓,生民涂炭,不集兵无以平寇,不增无以饷兵。勉从廷议,暂累吾民一年,除此腹心大患。”
 
不过,崇祯的圣旨说是“暂累吾民一年”,却直到他吊死在煤山上,也没取消“三饷”。
 
当然,加税只是初出茅庐者的手段,历代将财政危机转移给普通人的手段,可以说是防不胜防。
 
唐安史之乱后,肃宗为解决财政困难,继承汉代政策,重拾盐业专卖制度,短短数年,食盐价格飞涨十倍。垄断前后的差价,自然流向政府和盐铁转运使的私囊。
 
北宋末期,蔡京在四川、陕西大量发行准备金不足的纸币,数年后宣布以前发行的纸币作废,发行新版纸币,使旧纸币持有者倾家荡产,从而利用该金融工具从民间掠夺了大量财富。
 
时至近代,1948年,穷途末路的国民党为支付内战的巨额军费,发行金圆券,并强迫民众将私人持有黄金与外汇兑换成金圆券,违者没收。在没收法令的威胁下,很多城市中产将积蓄一生的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。然而不到半年,金圆券贬值百万倍,近乎成为废纸。
 
“兴,百姓苦,亡,百姓苦”,这句话固然没错,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,百姓的不满仅仅是“患不均”,但危机袭来,普通人却要面对残酷的生存挑战。原因无他,普通人的“风险转嫁成本”最低:将风险转嫁给金字塔底层,成本与阻力最低,吃苦耐劳的民族性也使得这种风险转嫁很少引发风险。
 
我在旧文《发工资这一天,马小云要交多少税》中,系统性分析过“税负”这一话题。在未来,人口问题带来的财政压力会层层向下传递,当代年轻人肩上的重担,也只会越来越重。
 
不仅如此,等到当代年轻人步入老年,中国的人口结构是6亿劳动人口、4亿老人、1亿儿童。可问题是,在“现收现付”的社保预算体系下,6亿劳动人口如何才能够供养4亿老人和1亿儿童?养老金历史结余是不能指望的,社科院预测,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,预期在2035年将消耗殆尽。
 
即使你和我一样,从未考虑过依赖养老金生活,但当我们年老时,劳动力的稀缺将使得服务成本居高不下。届时,我们将要与占总人口40%的老年人一同竞争年轻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(真是“活到老,卷到老”),如医疗、家政、物业等,这些服务的高昂成本,普通老年人是否还能承受得起?青春无限好,但人的一生总归要面对晚景。
 
诚如美团王兴所言:比「牺牲哪个人」或「牺牲哪个群体」更残酷的问题是「牺牲哪代人」?
 

三 抛弃稳定幻觉,珍惜七年窗口

我不想像很多谈及人口的文章,大谈各种鼓励生育政策。事实上,生育补贴、延长产假、教育改革,每一项都很重要,但每一项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推动的。
 
君不见以梁建章、任泽平等人的影响力,人口问题年年说,月月说,又有何作用?巨型组织的路径依赖与超长反射弧,在人口问题上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 
政策这种大问题,就让“肉食者谋之”吧,普通人还是不要有什么谏言情节了。
 
对于个体而言,首先是避免思想上的掩耳盗铃,接受理性判断,抛弃稳定幻觉
 
我们常常习惯于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,对未来进行线性推断。即便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,也常常会受到鸵鸟心态的影响,心里依然抱着一丝侥幸之念。
 
然而,我们应该认清楚,过去几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,不是奇迹,更不是必然,而是是三波红利叠加的结果:
  1. 人口红利
  1. 制度变革红利
  1. 全球化红利
 
可如今,三波红利都已渐行渐远,若依旧对未来线性外推,难免陷入刻舟求剑的困境。我们这代人,三观成型于中国加入世贸后的黄金时代,乐观是对未来预期的底色。不过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一位普通的日本青年眼中的未来同样是金色的,只是历史进程从来都独立于个体期望。
 
更何况,某些风险并不是罕见的黑天鹅,而是摆在眼前、几成定局的灰犀牛。
 
若要讨论解决之道,只能说有些问题就不应该放在个体层面去解决,泰坦尼克号以高达22.5节的速度撞向大西洋的冰山,绝不是因为船上三等舱上的乘客做错了什么。但若你心里已有破局之道,清楚自己会如何应对,本文最后想要说的便是:把握最后的窗口期。
 
我们看图四的人口曲线,劳动人口的迅速下滑,其实是从2030年之后开始的。因此,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,都还有大概7年的宝贵窗口期。7年之后,人口结构完全进入老龄化,城镇化率达到70%以上,甚至当下看不上的低端产业,也已经向东南亚转移完成。届时,会有更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,望着飞驰而去的时代车轮徒然哀叹。你心中的破局之道也一定为更多人所察觉,使得这条道路拥挤不堪。
 
 
 

  • Utterance

文章数:
29
访客数:

公众号/知乎/雪球同名